返回诡三国 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第3797章 天衢如砥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笔趣阁最新域名:www.biquge85.com ,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!

    第3797章 天衢如砥

    秋风拂过河内连绵的营寨,中军大帐之外,斐潜昂然而立。www.biquge85.com

    一般来说,以斐潜当下的地位来说,根本不需要出迎某人的,但是现在斐潜却站在营帐之外,迎接贾衢。

    贾衢这一次从上党而来,过太行山,带着兵卒,粮草,牲畜等补充到了斐潜军中。

    太原上党,号称小华夏。

    这片土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诞生、扩张、危机与重生,正所谓:『欲知中国,必看山西;欲懂华夏,须解上党。』

    之所以显得太原上党一地如此重要,是因为这里不仅是地理环境的『华夏小缩影』,也是华夏文明的『发源地』,还是历史进程之中的『备份区』。

    在五胡十六国、南北朝等分裂时期,太原长期作为割据政权的都城,成为北方汉文化的保留地。上党则因地形险要,多次成为流民与士族的避难所,存续中原文明火种,成为了乱世中的华夏文化的避风港。

    贾衢远远见到斐潜站在大帐外相迎,不由得急急上前,拜倒在地:『衢参见主公!』

    斐潜看着风尘仆仆而来的贾衢,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,上前亲手将其扶起,『梁道一路辛苦!』

    两人相见,一时之间竟然有些恍惚之感。

    当年斐潜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,而贾衢寄人篱下穷困潦倒……

    斐潜上下打量着贾衢,看到贾衢已经完全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和稚嫩,呈现出精明强干的姿态,不由得多有感慨,『经年未见……别来无恙乎?』

    贾衢也是看着斐潜面容上的风霜印迹,『主公……一向可好?』

    『好,好!』斐潜拉着贾衢的手,便是一同往大帐内走。

    走了几步之后,斐潜才有些反应过来,便是不露痕迹的松开了贾衢,然后一边示意让贾衢就坐,一边让护卫去倒茶。

    斐潜在影响着大汉,但是同样也被大汉所影响。

    他当年觉得男男之间手牵手很尴尬,但是现在也会不经意之间习惯了汉代的一些礼节……

    汉代人更重视肢体接触表达情感,尤其是男性之间,挽手臂、握手这些动作,都属于『礼』的一部分。当然,比起对比同时期古罗马男性间拥抱、吻颊的礼仪,汉代的『把臂』更侧重精神联结而非身体接触本身。

    茶汤氤氲。

    贾衢双手接过茶盏,并未急于饮用,而是郑重一揖:『蒙主公信重,委以并北之任,衢不敢有片刻懈怠。今日得见主公,亦有许多政情需当面禀报。』

    贾衢言辞恳切,举止间透着一股实干官员的沉稳。

    『好,慢慢说。』斐潜示意贾衢放松,先喝茶,『并北之地,乃我军根基,更是新政试行之田,梁道主政数年,其中甘苦,潜愿闻其详。』

    贾衢喝了两口茶,润了润喉咙之后,将茶盏置于一旁案几上,从怀中取出一卷由骠骑工坊新制的,更易书写携带的桑皮纸册页,让护卫送到斐潜面前。

    斐潜展开册页,上面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地记录着各项数据。

    『主公,』贾衢缓缓的说道,『自主公重民重技之策以来,并北诸郡,尤以上党、太原为著,气象已非昔日可比。』

    『愿闻其详。』斐潜一边看着册页,一边说道。

    贾衢显然是心有成竹,对于管辖之地的情况很是熟悉,『上党、太原两郡,新增登记匠户三千余户,皆因工坊定制、军械营造、水利修缮之需而增之。以往匠户地位卑下,赋税沉重,子弟难有出头之日。如今不仅匠籍单独管理,赋税有所减免,其杰出者,如改进冶铁风箱之冯氏、研制新式耧车之李匠,皆因技艺精湛,被授予「工师」之衔,享百石俸禄,见官不拜,子弟亦可入工学就读。有此等为楷模,便极大激励了民间钻研技艺之风。去岁,仅太原一郡,由民间匠人提出并获采纳的各类器械、工艺改进建议,便有十七项之多,应用于农事、矿冶、纺织,收效显著。』

    斐潜眼中闪过赞赏之色,『民力无穷,智慧亦无穷。昔日腐儒视工匠为奇技淫巧,实乃大谬。唯有重其实用,尊其辛劳,方能激发其创造之力。』

    贾衢也点了点头,继续道:『其次,以往太原上党两地郡县官吏,往往身兼数职,催科征税、断狱缉盗、劝课农桑,看似全能,实则难免精力分散,未能尽职。』

    这个问题,原本是不好解决的,尤其是在战乱的局面下。

    所谓民众百姓推选民官,即便是在后世也避免不了各种问题,何况是在大汉当下?

    没有足够的约束制度,就算是芝麻大的权柄,都能掏出一个巨大的贪腐窟窿。

    幸好,太原上党之地相对来说地理位置较好,在早期和中期的几次战争之中,一方面是持续时间不长,损耗不大,另外一方面则是烈度不高,而且还收拢了一些逃难的流民,补充了当地的人口。

    因此在太原上党之地,才有了一些补充新官吏的基础……

    贾衢继续说道:『并北各郡已逐步设立劝农、工、市、学等专职官椽。农椽专司推广新式农具、优选粮种、兴修陂塘;工椽负责督造官营工坊、核定匠户等级、管理矿产;市掾则平抑物价、管理市集、征收商税;学椽不仅教习经义,更增设算学、工律等实用科目。职责分明,考绩有据,官吏各司其职,效率大增。去岁秋收,上党郡因推广新式犁及代田法,加之水利修缮得力,粮产较三年前增产近两成。』

    『好!』斐潜抚掌,『分职专司,方能人尽其才,术业专攻。看来此策在并北已初见成效。』

    贾衢继续汇报道,『以往士途狭窄,非通经明律者难有晋身之阶。主公设立科举以来,凡在农事、工巧、算学、医药、乃至善经营、通译语者,只要确有实绩,经考核,皆可入仕,或授予相应职衔待遇。去岁并北各郡科考之士,通经者仅占四成,其余六成,皆为有一技之长之实干人才。有善治牲畜疫病之兽医,被授予厩苑令;有精于算术、清丈田亩无一差错之老吏,被擢升为户曹史;甚至有善于与匈奴、乌桓部族交易之商贾,因熟悉边情、促进互市有功,被聘为市掾属官。此举,使得许多原本无望仕途之才,得以崭露头角,为国效力。民间风气亦为之一变,父老多教子弟,莫只盯着那几卷经书,而是各展其长,各有其用。』

    斐潜听得连连点头,『此方为百业皆士也。以各业取士,非是贬低经义,而是拓宽士途,使天下英才,无论出身,无论所专,皆有报国之门,晋升之阶。唯有如此,方能聚天下之力,成非常之功。梁道,科举应试推行后,民间可有何变化?』

    贾衢拱手而礼,肃然而道:『主公此问,臣诚亦有所感。镇并北数岁,深察华夏之民,其韧如蒲苇,勤胜禹稷,实冠绝四海。夫黔首非不堪贫窭,亦非天性悖序。昔管仲治齐,仓廪实而知礼节;韩非论政,斩首级以授爵秩。今民所虑者,非阶序之有无,乃类商君悬木徙木,患阶牓之通塞耳。但使力耕可得粟,战功能封侯,则兆民自当箪食壶浆以从王化……』

    斐潜微微叹息一声,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封建王朝之中,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消除阶级,而是在这阶级之间,是否有可供攀爬之阶梯,自身之努力,是否能换来境遇之改善,子孙之希望!

    古代封建王朝,是需要社会流动机制,也需要政权稳定性的,不能单独的取其中一项来片面化的论证封建王朝的制度问题。

    一步到胃的消除阶级,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封建农业时代,是不太现实的。

    老马同学表示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。在封建社会中,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,生产力水平低下,意味着社会总产出有限,只能维持基本生存,没有足够的剩余产品来支持一个无阶级的社会。

    而想要用这『有限的』社会总产出,集中起来『办大事』,就自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『中央集权』的政体。如果试图消除阶级,实行平均分配,由于剩余产品不足,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,反而可能导致普遍贫困和社会混乱。

    所以一个既要『集中』,又要『分配』的制度,最为关键之处,就是打造一个『希望的阶梯』。

    既然阶级暂时,或者说在一定较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,那么如何让这个固化的结构不因内部压力而爆炸?答案就是构建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,让底层精英看到希望。

    别剥夺民众百姓穿长袍的机会!

    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,压力只会不断积聚。

    当底层精英,这也是最有能力和野心的一波人,发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时,他们的才能和精力就会转化为对现有秩序的仇恨与破坏力。

    反之,如果存在一条通道,告诉人们『学而优则仕』、『军功授爵』,而不是给一件长袍虚假的穿几天,然后就公然表示,不要不舍得脱下长衫么……

    只要还有希望,还能改变,那么底层的社会精英,就会将精力投入到体系内的竞争,从而成为体系的维护者,而非掘墓人。

    秦之兴,是依靠军功爵制,使『猛士必发于卒伍』,让平民有机会凭战功改变命运,故秦卒虎狼之师,扫平六合。

    汉之盛,是从汉武帝确立察举制,使得地方郡县当中的人才可以绕过六国贵族的限制,得政府能不断从民间汲取人才,保持活力。西汉初期的布衣将相格局,社会阶层在大动荡后洗牌,上升通道相对宽广,造就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。

    唐之强,是因为隋朝开始推动科举制度,让底层精英,尤其是寒门子弟有一个『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』的可能性。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入,高兴地说,『天下英雄,入吾彀中矣!』

    而阶级一旦固化,上层统治者试图剥夺下层百姓民众穿长袍的机会,便如魏晋南北朝时期,门阀士族垄断九品中正制,造成『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』的局面。阶层彻底固化,上层骄奢淫逸、不思进取,下层精英报国无门、心生怨怼,最终导致长期分裂与动荡,在国内无法得到有效晋升渠道那些人自然转投到了五胡之下!

    那些固守特权的门阀世家也在战乱中灰飞烟灭,使得华夏板荡,民生凋零!

    华夏每一次的重大灾难,都不是简单的某个外因外族,而是『内外合力』!

    一个健康的王朝,会尽力维持这条『阶梯』的通畅,用『希望』来驯服『不满』,用『流动』来防止『板结』。当这条阶梯变得狭窄、腐败甚至断裂时,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的『天命』将尽,社会精英将不再试图通过体系内的努力来改善境遇,而是会选择掀桌子,用暴力来重新洗牌。

    当『阶梯』消失,『希望』泯灭,那么『戍卒叫』和『楚人炬』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。

    斐潜听贾衢之言,长时间的沉默之后,缓缓的说道:『夫观九鼎之制,虽定尊卑;仰云梯之设,实通天人。昔宁戚叩角而齐桓擢,傅说举版而殷道新。卫青牧豕终建勋业,韩信饥馑竟佩侯印。此非天阶有径,岂致寒门生春乎?』

    『商君悬木以明信,管仲开闾而纳贤。阶无壅滞,则耕战皆奋;途有津梁,虽布衣可冕。故周室庠序升俊秀,秦廷军功拔卒弁。但使砥砺得达,何虑稷下空弦?』

    『阶序非固兮犹可攀,星汉虽遥兮槎能通。惟愿天衢常荡荡,莫使玉珠陷蒿蓬……』斐潜语气渐重,带着洞察世情的透彻,『昔日举荐唯亲,寒门子弟纵有才学,亦难出头;寻常百姓,终岁劳苦,所得大半供奉豪强,子孙世代难脱佃户、奴婢之籍……黔首眼见努力无望,或则相互倾轧,耗尽其力;或则不求进取,唯苟全性命于乱世……此非民之惰,实乃制之弊也!』

    『主公所言甚是。』贾衢也是点头说道,『新政之下,农人勤于耕作,改进农具,因增产可多得,子弟亦可因功、因技被举荐入学;工匠钻研技艺,因一技之长可获尊重,可得厚赏……商户,兵卒,亦是如此,便是奋勇而进,求精求善,无需官吏时时敦促,事事强调……如此官吏得其绩,百姓得其利,家国亦得其安……』

    贾衢指了指斐潜桌案上的书册,说道,『去岁并北新增垦田数目,民间自发兴修小型陂塘沟渠数量,工坊接收民间定制新式农具、家具的订单,乃至市集交易额,皆远超往年。此非官府强令所能致,实乃民众见前途有望,自发勤奋之结果!』

    『梁道所言,深得我心。』斐潜点着头,缓缓开口,『力耕者有其食,善工者得其赏,勇战者获其荣,有才者尽其用。如此,则民力可舒,国力可强。』

    斐潜站起身,走到帐壁悬挂的巨幅地图前,目光扫过并北、河洛,乃至更广阔的天地,『管子有云,仓廪实而知礼节。然仓廪何以实?非仅靠天时地利,更靠人尽其力,物尽其用。而人欲尽力,则需使其见努力之果,怀向上之望。梁道,你在并北所做的一切,便是将此理,践行于实处。此功,不在斩将夺旗之下。』

    帐外秋风依旧,帐内的一场深入交谈,却仿佛为即将到来的大战,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力量。

    这力量,并非仅仅来自于刀剑的锋锐,更来自于一种能让万千黎庶看到希望、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制度生机。

    贾衢起身,肃然一揖,『主公洞见万里,衢不过遵令而行,恪尽职守罢了。并北能有今日气象,全赖主公新政之道。若非大力招募流民,开垦边地,推广新技,并北无此人力物力;若非以商贸、盟约羁縻匈奴、乌桓,使其渐习农耕、互市,边境难得安宁,亦无此稳定环境。衢只是在此基础之上,细化条例,督促执行而已。』

    斐潜摆摆手笑道,『有功便是有功,梁道不必过谦。若是再谦让,我可真就不算此功了……』

    贾衢连忙说道:『啊,主公自当是奖罚分明!』

    斐潜和贾衢两人相视而笑。

    『眼下河洛之战,关乎中原气运。曹孟德行焦土之策,毁我恢复河洛之心血,必不容他得逞!』斐潜一边说着,一边执贾衢手送至大帐之前,望着连绵秋色不由得朗声吟诵道,『昔日风雪宿,孤影策寒驴,今朝河洛聚,共拓九天途……梁道且稍作休整,后续诸多重任,还需倚仗于你。』

    『衢,定不辱命!』贾衢拱手而应。

    贾衢正准备退下,却见到大帐之外兵卒急急而来,『报!探明曹军于津渡设置拦索!并潜藏兵卒于山谷土塬之内!』

    <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