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国潮1980 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第二百四十八章 露怯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笔趣阁 最新永久域名:www.biquge001.com ,请大家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,谢谢!

    一颗红心,两手准备。www.luanhen.com

    这是每个国人都熟知的口号。

    事实上,宁卫民也是这么做的,他不可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一处。

    所以除了两所美院这头儿,他还专门去求了康术德帮忙。

    让老爷子给他引荐了几位想挣外快的玉器厂技师。

    然后以更详尽细致的要求,当面画出了草图。

    最终说好以每件三元的价码,请他们做一百件石雕工艺品。

    至于他定做的这些东西,其实都是后世已经由市场充分验证过的商品,无论外宾内宾都爱的玩意。

    具体说来就三样,城楼和长城样式的烟灰缸,门墩儿和石狮子书挡。

    不用说,由老爷子来做中间人,宁卫民当然放心啦。

    于是为了全师父的面子,二话不说,当场就一人给了五十,算是定钱。

    而这么一来,那这老几位可就非常满意,相当高兴了。

    个个都拍宁卫民的肩膀,挑着大拇指说他为人痛快。

    本来他们还有点看不上这活儿,带着股子抹不开面儿的别扭,登时就一扫而空了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是难免的,算是情有可缘。

    毕竟京城玉器厂名声在外,那是什么地方啊?

    那是全国名列前茅的玉器大厂,年产值过千万的创汇大户啊。

    想当年,京城玉器行里,可谁都知道这样一句顺口溜。

    “叫花子,潘秉衡,小辣椒,刘德盈,小诸葛,王大头,下三滥,是何荣。”

    这并不是骂人的话,而是用每句顺口溜道出了京城有名的“北玉四大怪”各自的突出特征。这四位玉作大师,在建国后可都成了玉器厂的师傅了。

    所以完全可以说,京城玉器厂自打成立那天起,就一直是北方玉作最高水准的代表。

    那是获奖无数,人才济济啊。

    宁卫民想让这些“北玉四大怪”的徒子徒孙,给他弄这样的小玩意,拿玉雕手艺去做石雕。

    那岂不是杀鸡用了牛刀,谁能乐意啊?

    石雕?那只能算是民间的玩意。

    又脏又糙,根本卖不上价儿去,和玉雕差着老大节气呢。

    也就是为了让老婆孩儿吃点好的,穿点好的。

    这几位师傅才会卖康术德一个面子,勉强答应揽了这活计。

    可也别说,天大地大人情大,再大也没有钞票的威力大。

    好话客气话说再多,真不如宁卫民把“大团结”拿出来这么一拍。

    这“大团结”绝对是名符其实啊。

    所有人看它的面上,还就真的都“团结”了。

    心气儿全都变得高高的。

    走到眼下这一步,应该说宁卫民需要筹措的事儿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剩下还有两件事。

    无非就是找街道李主任、边大妈,让他们帮忙组织一下家庭妇女们。

    再做点布老虎、草编昆虫、红色的吉祥结什么的,作为丰富商品的填充补充。

    也算是顺带着回报一下街道,给大家弄点福利,这没什么难的。

    再有呢,就是解决产品包装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宁卫民当然懂得“货卖一张皮”的道理。

    有包装和没包装完全就是两回事,包装的档次一样能直接影响价格。

    所以他还得跑一趟京城锦匣厂,看看有没有现成的盒子,或者询问下定做的价钱。

    说起这玩意,其实本身也可以算是京城特有的一种工艺品。

    锦匣,也叫锦盒、装潢盒。

    自明代风行起来,宫廷里的工艺品为显示其贵重,就用锦匣做包装向达官贵人送礼。

    不仅珠宝、古玩尘土各地的土特名产,也用锦匣装饰起来以标示其名贵。

    随之在民间制作锦匣的手工作坊不断扩大。

    从清代后期到民国初年,是京城锦盒最为兴旺的时期。

    在前门外和琉璃厂一带共有锦盒作坊三十多家,专为古玩玉器、珠宝首饰做包装。

    重文门外一带也有二十多家,专门制作一些价格低廉的点心盒、鞋帽盒、粉盒等。

    此外,东城隆福寺街上有三多斋、志得斋、志明斋。

    新街口大帽胡同有文华斋。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有义华斋等。

    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由于这个行业消费市场体量不大。

    锦盒业从来没有大的作坊,都是连家铺,俗称“糊盒的”。

    直到共和国成立之后,才把这些铺户的匠人都统一结合起来,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小厂子,算是形成了规模化生产。

    至于宁卫民之所以不去商店直接选购,非要去厂子。

    这倒并不是他图便宜,非想按照出厂价买货。

    主要还是因为方便。

    要知道,这京城锦匣厂的地址啊,就在前门外的廊坊头条,那是家门口儿啊。

    宁卫民跟街道谈好了怎么合作的方式,顺带着不就溜达着去了嘛。

    再说了,李主任跟那厂子的领导挺熟的,知道宁卫民想去看看。

    就主动帮他挂了个电话,告诉他去了找谁找谁。

    这一有关系就更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宁卫民还能看仔细点,好好问问,到底有多少样式的盒子,又都是什么价钱呢。

    结果没想到啊,这一去,可有了出乎意料的惊喜发现啦。

    敢情就在宁卫民被那些梅花形、桃形、菱形、长八角形等糊有各色锦缎的盒子看得挪不开眼睛的时候。

    他竟然偶然又发现厂里的一个七人车间,竟然在生产京剧的人偶。

    那叫一个漂亮!

    孙悟空穿黄靠穗子,锁甲衣纹熠熠闪光,头部戴虎尾翎子,手拿金棍。

    梁红玉手擂战鼓,盔、靠、脸谱无一不精,真的就跟舞台上活生生的人物装扮一样啊。

    这让宁卫民登时就乐不可支了。

    心中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触啊。

    不为别的,因为他早就为了赚外国人的钱,跟师父打听过京城鬃人的下落。

    没想到康术德当时就告诉他别想了。

    老爷子说那玩意六十年代绝迹了,“鬃人王”王汉卿压根就没传人。

    而宁卫民也没法争辩啊,他跟老爷子说未来三十年后还有呢,那玩意还卖得贼贵。

    这下可好,谁能想到会正撞上啊。

    于是他迫不及待就问陪他参观的车间主任。

    “张主任,你们这儿怎么还有这玩意啊?这就是老京城的鬃人吧?出厂价多少钱一个啊?我一直就惦记找这东西呢。您猜怎么着,有人居然说现在没人做了,你说这……就不就这眼皮子底下的事儿,差点让我错过去。我非得买回去一个堵他的嘴不可。”

    可没想到啊,反倒是露了个大怯。

    因为这位车间主任接下来的一番话,竟然是替康术德报上屈了。

    “小伙子,哎呀,其实是你搞错了,这可不是什么鬃人。”

    “咱京城啊,历来有两种戏人。这用纸、猪鬃、黄泥等做出来的,放在铜盘上,一敲就动的叫鬃人。”

    “而我们这个呢,是用彩娟做的,就是模仿性强,不能动,纯为了看的,这叫娟人。”

    得,宁卫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嘴被自己给堵上了。

    瞧这事儿闹得吧!

    真现!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