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我在现代留过学 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正文 第1047章 没有奸佞,全是忠臣!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笔趣阁最新域名:www.biquge85.com ,请牢记本域名并相互转告!

    第1047章 没有奸佞,全是忠臣!

    韩绛的葬仪,按照最高规格,有条不紊的办理着。www.biquge85.com

    韩府之中,前来吊唁者,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无论新党,还是旧党,都给与了这位宰相极高的评价。

    而韩绛的行状、墓志铭,更是由新旧两党双方的领袖分别撰写:由文彦博负责撰写形状,王安石负责撰写墓志铭。

    这两个事情,都是韩绛生前就已经安排好的。

    文彦博和王安石也都爽快的答应了。

    至于铭文书写这个事情,赵煦委任给了米芾——这位未来的大书法家,此时刚好守孝完毕,回京待阙。

    刚好,苏轼南下海南。

    米芾听说后,第一个就跳起来,上书给赵煦表示‘愿随苏学士,建功海南,以谢君恩’。

    赵煦一看就乐了。

    立刻就抓了他的壮丁,让他去给韩绛书写墓志铭的铭文。

    也算是拉了一把这位‘表叔’。

    是的,米芾和赵煦是亲戚——米芾的母亲阎氏是赵煦父皇的乳母。

    所以,米芾和赵煦的父皇,就是康熙和曹寅一样的奶兄弟。

    两人小时候在濮王邸的时候,可能还一起玩过泥巴,掏过鸟窝什么的。

    有着这层关系在,米芾就是大宋朝真正的天龙人。

    可以随便浪!

    怎么浪都不会有事的那种!

    哪怕现在也是一样!

    自诩古往今来第一大孝子的赵煦,当然会尽可能的给自己的‘表叔’塞好处,以便妆点自己的形象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也和他知道米芾这个大书法家必定会青史留名,享誉后世是有关系的。

    随着韩绛丧仪的办理。

    大宋朝的考试季,也进入了尾声。

    科举方面,殿试结果在四月丁酉(21)公布。

    赐正奏名进士石公弼以下三十六人进士及第,三百七十四人进士出身,三百零二人同进士出身,总计七百一十二人。

    创造有科举以来,单次录取进士人数之冠!

    大大的彰显了,赵煦的恩典!

    让天下士大夫大赞不已——士人寒窗苦读,别妻子、远离桑梓,披荆斩棘,过关斩将,辛辛苦苦的进京赶考为的是什么?

    还不是为了当官!为了当人上人!

    前有南汉刘鋹倒行逆施,搞出来了想当官,必须自宫的国策。

    结果,士大夫为了做官,主动挥刀者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后有蒙元、满清,开科取士,不失圣主明君之誉。

    而其一旦,不搞科举,不给士大夫们当官的途径,顷刻就土崩瓦解。

    而赵煦在今年科举大放水,将录取人数第一次拔高到七百人以上!

    对天下士大夫们来说,这就是古往今来的第一圣主明君!

    几乎所有人都说:官家天恩,永远都还不完!

    至于赵煦在科举过程中,搞的那些小动作,做的那些改革,在士林中引起的非议和腹诽。

    在科举录取名单出来的那一瞬间,顷刻烟消云散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——士大夫们不怕皇帝乱来,只怕皇帝不给当官的机会和途径!

    谁能让他们当官,他们就管谁叫君父!

    至于君父是谁?考试的内容是什么?

    他们才懒得管!

    一时间,坊间舆论,尽是称颂——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士人,哪怕这次没有考中,也都对赵煦的圣明与英武,歌颂不已。

    对年轻人来说,其实今年的科举改革,是非常有利的。

    他们还年轻,还能学习、改变。

    但老登们嘛……嘿嘿嘿……

    如此一来,等于说朝廷扩大了科举录取人数,同时也帮他们淘汰了一大堆的老登。

    这一来一去,等于大大增加了他们未来考中的概率!

    这不是圣君是什么?

    一时间,汴京内外,都是士人的赞美与阿谀之声。

    新科进士们,更是立刻就开始写了应制颂恩诗赋。

    因为之前,赵煦已经让人在汴京义报上打过样了。

    所以,新科进士们心领神会,于是,他们在写给赵煦的诗赋之中,除了歌功颂德外,纷纷表示——官家的恩情,我们永远也还不完!子子孙孙都将永远铭记!

    有觉悟的,更是在诗赋之中,表达了诸如:我们将紧密的拱卫在官家周围,就像群星拱卫北辰,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跟随官家的意志而行动!

    我将无我,不负官家,不负朝廷……这一类的文字。

    赵煦看着,欣慰无比!

    都是忠臣!

    没有奸佞!

    众正盈朝啊!

    正奏名进士都有这么多人了,特奏名自然也要放水!

    四月戊戌(22),赐王邻臣以下八百二十四人特奏名进士出身,诏吏部酌情选用,按名次授假承务郎、三京府学助教、诸州文学助教。

    于是,这特奏名进士的头衔,基本等同于报考就送。

    赵煦对此,自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。

    他把特奏名进士,等同于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了。

    所以,在公布了特奏名进士录取名单的同时,他还命礼部和吏部联合下了一道榜文——招募愿意前往熙河路、广南西路、安南都护府、梓州路、夔州路、海南路等大宋知名的偏远军州地区,任教的特奏名进士。

    不拘名次,不问出身。

    只要愿意报名,且能在当地待满三年,考勤无缺,无作奸犯科者。

    便可赐同进士出身,且将命吏部依照新科进士进行授官。

    顿时,老登们也开心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那些五六十岁,屡试不第的老登们。

    还真有不少人,到吏部和礼部去自愿报名,愿意前往偏远军州‘教化百姓’了。

    不就是去偏远军州,蛮荒之地,任教三年嘛!

    为了一个同进士出身,这点苦,他们还是能吃的!

    毕竟,他们中的好多人,奔波一生,不就是为了进士头衔这么个虚名吗?

    四月已亥(23),更试今年武举人于集英殿后,录得武学进士三十余人。

    这没什么好说的。

    因为今年的科举,赵煦折腾的有些过。

    所以在武举方面,他没有进行什么调整和改革。

    依然沿用的是熙宁年间制定的武举试法的考试方法。

    考的并非兵法、谋略,而是骑射、武器使用以及身体素质。

    在这方面,谁能拼得过在京禁军呢?

    所以,录得的武举进士,有八成都是在京禁军的衙内。

    这些人都是表演艺术家。

    一个个在赵煦面前,表演着各种高难度的艺术或者杂耍动作。

    就是没一个适合战场厮杀的。

    所以,现在的武举啊,其实就是个勋贵们搓圆仔汤的地方。

    于是,所谓的武举,其实还不如金明池争标——至少金明池争标,是要讲谋略和战阵配合的。

    赵煦看完,也是忍不住叹息几声。

    好在,武学在郭逵主持下,已经大幅的改革了武学教学。

    并在赵煦的支持下,从前线以及御龙第一将的现役将官里,抽调了许多人到武学授课、任教。

    武学生们,也会在武学教授的带领下,定期来到御龙第一将中学习。

    所以,未来可期!

    故此,赵煦也只是叹息几声,就下诏命枢密院将录取的武进士们,授给右班殿直、三班借职等小使臣官阶。

    然后统统给他们安排进了皇城司的清贵衙门当亲事官。

    这就是摆明了,要把这些祖宗供起来,免得他们去沿边祸害。

    这倒是正合衙内们的意!

    留在汴京,而且是在皇城当差!

    又有面子,又有里子,还有前途!

    于是,一个个三呼万岁,纷纷表示官家的恩情,我们永远也还不完!

    得!

    连衙内们也学会了士大夫那一套!

    除了科举和武举,同步结束的,还有赵煦别出心裁搞出来的算学、律学考试。

    今年因为是第一次搞独立的算学、律学进士考试。

    报名人数并不多,主要是以宗室子弟和算学、律学学生为主。

    自然录取名额也不多。

    算学有五十个,律学三十个。

    自然的,其质量并不算太高,多数人能会四则运算/熟练使用刑统,能写判词,就算不错了。

    好在,赵煦也没指望,能选拔出什么超人。

    能开个头,向天下人表明他重视算学、律学的态度,同时愿意重用算学、律学人才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倒是,这算学和律学考试中,录取出来的宗室子弟,让赵煦很开心。

    因为,在审视过名单后,赵煦发现,他们基本都是宗室旁支。

    属于是家里都快揭不开锅,全靠着宗正寺救济和卖妹妹、卖姐姐,才勉强能在汴京城里混着的穷宗室。

    好多人,和赵煦的血脉关系,也已经出了五服。

    不是燕懿王(赵德昭)的后人,就是楚康惠王(赵德芳)甚至涪陵悼王(赵廷美)的后人。

    而且,哪怕在这三位的后人里,这些人也都属于旁系!

    对这样的宗室亲戚,可能别的赵官家还会忌惮、提防。

    但赵煦得之,却是大喜过望!

    这是什么?

    最好的工具人啊!

    是彰显朕友爱宗室,爱护宗亲的招牌啊!

    何况,这些人在参加考试前,都到了宗正寺签了‘自愿退出宗室玉牒,从此甘心为百姓’的文书。

    等于说,除非未来天下大乱,不然他们连学刘备的资格也没有了。

    是只要稍微施恩,就会忠心耿耿的群体。

    于是,赵煦下诏赐他们算学及第/算学进士、律学及第/律学进士等出身。

    然后,将他们安排到刘惟简的诸司专勾司,过渡学习、培训。

    等学习、培训完成后,就可以安排去各路有司或者重要的经济、贸易枢纽,担任相关的经济官员。

    甚至是未来南洋贸易节点上的负责人!

    于是,这一场考试季下来。

    大宋官场,等于一下子涌入了一千六百多名新官员。

    哪怕刨除掉特奏名进士、武举人、算学、律学进士等所谓的‘杂流出身’。

    正牌进士也有七百一十二人!

    本来,大宋朝就冗官严重。

    好多官员,在汴京待阙一等就是数年甚至十数年,才能轮到一个满意的美阙。

    现在,涌入这么多的新官员。

    对于本就人满为患的官场,压力可想而知!

    偏,新科进士循例是必须要授官的,而且必须授给实缺!

    不然的话,进士就没有含金量了!

    而且,很容易引发全国性的动荡!

    所以,没几天,吏部侍郎王子韶就哭唧唧的跑来找赵煦诉苦了。

    “官家……”

    “吏部之阙,今不过数百……”

    “而新科进士及待阙官员,却已达两千之众……”

    “臣惶恐万死,乞官家降下德音指挥!”

    看着匍匐在东閤静室之中的王子韶,赵煦连忙叫童贯将他扶起来:“藻镜(礼部侍郎雅称)不必惊慌……快快起来,坐下在说……”

    对于王子韶的惊慌和不安,赵煦倒是能理解。

    把新科进士理解成应届生,将待阙官员理解成应届失业大学生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在现代,多少第三世界国家,都因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知识分子失业而闹出了巨大的政治动荡!

    而大宋朝的这些新科进士和待阙官员的政治地位,可不是现代中东、非洲、南美的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可比的!

    他们是统治集团的一员!

    甚至可以说,他们本身就是统治集团!

    真要出了事,在大宋的体制中,就是滔天巨浪!

    别说王子韶了,便是宰执,也能被一个浪拍死在原地!

    所以,王子韶的不安与惊慌,可以理解!

    毕竟,万一出了事。

    赵煦要不念旧情,完全可以学汉景帝斩晁错,将他当成替罪羊推出去,以谢天下!

    所以,王子韶即使被童贯扶着坐下来后,也依旧局促不安,神色惊慌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里面肯定是有演的成分的。

    赵煦见着,也是安抚道:“藻镜莫慌,朕早有成算……”

    “愿听德音教诲!”王子韶连忙低头说道。

    “藻镜回去后,且在吏部张榜与待阙官员——朕登基时,便誓修元祐大典,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!”

    “前时,朕已诏拜太师、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为元祐大典编修使,拜彰德军节度使臣方平、保宁军节度使臣京为同提举元祐大典编修使,更拜执政、中书侍郎臣颂为编修副使!”

    “已命诸公,招揽天下文学之士,共聚一堂!”

    “而朕念及元祐大典,乃国朝盛世,千古文业不朽之功!”

    “故诏许吏部待阙官员,可与元祐大典编修事!”

    “凡愿之官员,文臣京朝官以下,可充元祐大典书局校书郎,宣德郎以下可充元祐大典书局修撰官,宣德郎以上,朝散郎以下,可充元祐大典书局校定官,朝散郎以上,可充元祐大典书局某科编修使、副使!”

    “所有书局官员,所授差遣,吏部皆按正常除授磨勘记功,所有官员俸禄、待遇,皆如故!”

    这是赵煦早就想好的办法。

    算是一个拖延战术。

    反正赵煦记得,后世的明太宗朱棣修永乐大典,最多的时候,有两千多名官员学者参与,前后耗时数年,才终于修成。

    而如今,中国文化未经两宋金蒙的战火摧残。

    无数失传的古籍、珍本、孤品,都还存世。

    同时,现在大宋朝的财政情况,也比朱棣时期要好。

    自然的,赵煦不搞则已,要搞就冲着中古百科全书的规模去。

    要囊括古今,收录春秋秦汉以来,历朝历代的诸子百家、各门各学的书籍、文字。

    包括志怪传说、民俗野史乃至于民间技术、工艺,统统都要收录。

    顺便再在里面塞些私货,埋些伏笔。

    等将来需要的时候,就可以在这里面翻证据——此事在元祐大典之中亦有记载!

    如此盛世大典,为精益求精,不留遗憾,花个十年甚至更久来修不过分吧?

    为了让后人更好的理解并知晓古人的思想、文化真谛,并能追根溯源,知其出处。

    由朝廷组织几千名文官士大夫,共襄盛举,来修撰、编订、注释合情合理吧?

    这样一来,大宋朝的冗官问题,就暂时的缓解了。

    人人有官当,个个能进步!

    士大夫们都有事情能做了!

    他们都能忙起来了!

    大宋江山,将稳如铁桶!

    当然了,这么做,现在是爽了,等元祐大典修成,就要有几千个没官当的官员,找赵煦要官当了。

    所以呢!

    为了避免麻烦,赵煦要求王子韶,尽量的将五十五以上的官员,往元祐大典书局里塞。

    待阙的官员不够了,就去天下州郡找符合要求的官员。

    然后让这些人让出位置,给年轻人。

    赵煦相信,大部分老官员,都会愿意的。

    毕竟,没有士大夫能抵挡进入元祐大典书局,参与元祐大典编修的荣誉!

    这样一来,等元祐大典修成,书局官员里最年轻的起码也六十五岁了。

    到时候,赵煦下诏优抚,将他们安排到一些听着很牛逼,实际上没什么权力地位和实际事务的官职上就行了——实在不行就发明一堆差遣。

    无非不过是花点钱嘛!

    当然,赵煦也知道,他这样做是治标不治本。

    说到底,要真正解决科举扩招与冗官带来的问题。

    其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——扩张!

    用大宋的剑和刀,去给大宋朝的士大夫们,找到更多的官职,更多的阙。

    只有这样,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官僚集团的胃口。

    也唯有如此,才能避免大宋朝在他活着的时候踏入马尔萨斯陷阱,从而内爆毁灭。

    至于他死后?

    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!

    <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

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